交换机工作原理学习
交换机工作原理
冲突域和广播域
- 冲突域
竞争同一带宽的节点集合。传统的基于共享式集线器(HUB)的局域网中所有站点都处于同一个“冲突域”中。 - 广播域
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。交换机和HUB组成的网络是一个广播域。路由器的一个接口下是一个广播域。所以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域

网络拓扑结构和环路
总线型: 结构简单、费用少、故障诊断困难;
星型: 结构简单、存在单点故障;
环形: 结构简单、存在单点故障:
网状: 可靠性高、网络复杂成本高;
网络环路: 会产生网络风暴,造成网络拥塞;解决方法:结构设计时避免环路;生成树协议(STP),树是没有环路的,所有的数据都只是在树所指示的路径上传输
交换机工作原理
MAC地址表:交换机端口与主机的MAC地址的对应关系,可初始化并自动学习。
转发:位于mac地址表中的单帧数据
广播:广播、组播、未知单帧数据。

交换机工作过程
- MAC地址表初始化
- MAC地址表学习
- 单帧转发
- 广播、组播和未知单播帧的转发

交换机可以使用VLAN(虚拟机局域网)来隔离广播
- VLAN标签:交换机用VLAN标签来区分不同VLAN的以太网帧
- Access端口:仅允许一个VLAN通过,用于连接终端
- Trunk端口:允许多个VLAN通过,用于交换机之间连接

三层交换机
同时具备交换机的转发能力和路由器的路由功能,一般应用与核心及主干网络
访问网络设备,Console口本地访问,使用Telnet终端或者SSH终端访问

ARP协议
TCP/IP 分层结构

地址解析——ARP协议
地址解析协议(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),在局域网中,当主机或其它网络设备有数据要发送给另一个主机或设备时,它必须知道对方的网络层地址(即IP地址)。但是仅仅有引P地址是不够的,因为IP数据报文必须封装成帧才能通过物理网络发送,因此发送站还必须有接收站的物理地址,所以需要一个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,APR就是实现这个功能的协议。
原理: 主机以广播的方式,发送包含目标P地址的包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,然后接收返回信息,以此来确定目标地址的MAC地址,收到响应信息后,将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缓存一段时间(下次请求可以先查缓存,这样节省时间)
发送过程
先在自己的缓存中查找有没有目的MAC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;
如果有,就用IP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,将MAC地址按照协议写入MAC帧,然后局域网发送MAC帧;
如果没有,就发送广播MAC帧请求,FF-FF-FF-FF-FF-FF,主机B接收到后,向A发送ARP响应分组,响应分组中是包括IP与MAC的对应关系的。主机A会将这个对应关系进行缓存,下次使用。
分组格式

ARP命令
在Linux下使用 man arp
可以查看命令的使用方式,在windows下直接输入 arp
来查看命令使用方式
比如:
1 | arp -a |
RARP协议
RARP简介
反向地址解析协议。将主机的MAC地址转换为P地址,比如局域网中有一台主机只知道MAC地址而不知道IP地址,那么可以通过RARP协议发出征求自身IP地址的广播请求,然后由RARP服务器负责回答。RARP协议广泛用于获取无盘工作站的IP地址。RARP是一种逝去的地址分配技术,是Bootp和DHCP的鼻祖,目前只有部分无盘工作站等情况需要用到。